close
從以往貼的一堆新聞中,不乏許多的數字,例如:第三季經濟成長率、新屋銷售率、出口赤字、經理人指數、消費者信心指數……等等。當然每一個數字都帶有不同的意義,有些數字會提前反應未來的經濟,有些會呈現當下的經濟情況,有些則是只是過去經濟表現的印證,除此之外,不同的數字也可能代表不同產業的情況,總之,數字並不只是數字,其背後充滿著滿滿的統計學,而統計結果的資料源則是來自於許多調查,實務累計的結果,並不是真的用幾個阿拉伯數字,隨便呈現出結果。

數據中有非常簡易的二分法,硬數據和軟數據。硬數據主要就是依照現實情況,去計算統計出的真實結果,比如說出口金額、GDP、失業率等等,這種數據通常是一種絕對的數字,量是多少就會是多少,就像是早餐店的蛋餅價錢,20元一個就是20元一個,漲價到25元就是25元。

因為硬數據往往要統計很多資料,做很多基準比較,還有一些調整的部分,所以公佈的數據資料多是歷史資料,上個月的經濟成長率、去年的薪資水準,諸如此類。就好比早餐店老闆要計算他一個月賣了多少張蛋餅,也要花時間去計算他每天到底賣了多少個,算完之後可能再去做進一步比較,看看跟上個月比起來銷售成績如何?有沒有因為禽流感導致吃蛋餅的人減少了?或者是最近天氣不好,每天下雨使得客人減少?

由此可知,我們可以定義,硬數據是一種理性的歷史資料,只要統計的過程與最終的調整得宜,這個數字是非常可靠的,可惜,通常硬數據都是落後於現實經濟情況反應,拿來預測未來十分不易。

軟數據則比較偏向一種調查或是問卷的結果,很常聽到的製造業經理人指數(PMI)、消費者信心指數(CCI),就是屬於這種。有點像是對於來早餐店的客人做調查,這家店的蛋餅好吃與否?覺得未來這家店的蛋餅會更好吃還是走下坡?將來會繼續來這家店吃蛋餅嗎?

軟數據因為是調查的結果,樣本通常不會太過龐大,一般都能夠快速得出結論,再加上以問題的形式去做出來的統計數據,就可以包含許多對未來的期待與觀感,藉此推測以後的經濟情勢如何。由此可知,軟數據偏向把感覺量化,比較屬於一種感性且相對的統計結果,雖然可以用來評估對將來的展望,卻也有相當的失準空間。

軟數據的部分就有點像是對於經濟的信心度測試,如同我之前文章所說的,經濟就是靠著對未來的信心,才會促進消費、投資,進而增加經濟的成長,所以軟數據的評估也是很重要。要注意的是軟數據一般而言都是相對值,數字上的絕對性,並不如趨勢走向的重要性。

至於PMI跟CCI計算的方式其實相當簡易好懂,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的網頁: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urchasing_Managers_Index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nsumer_Confidence_Index

最後要提一下有關於季節調整,各種經濟數據無論軟硬,都會被季節因素給影響。像是零售業的銷售額,在中元節、中秋節、聖誕節之類的節慶,一定會受到影響而數字較為漂亮,而軟數據的部分,也可能因為節慶效應,導致信心比較充沛。以失業率當作例子,在六月之後畢業生湧入職場,新的求職人口增加,自然失業率會上升,在過農曆年前往往因為大家等待年終發放,不會輕易離職,這時候失業率當然較低。又或者是以台灣而言,有許多節日都是以農曆為主,但是數據統計都是以國曆為主,假設今年的中秋節在九月,去年的中秋節在十月,那麼月統計資料的比較就會產生誤差。

常期間的數據經過完整循環,比如說一整個年度的統計,就不會需要做季節調整。反之,因為曆法、節慶、習俗、法律、宗教等等各種因素,都有可能造成短期數據的波動,有適當的季節調整,才能讓短期數據在一個比較均衡的基礎上一同比較,看出絕對數字的改變和相對趨勢的變化。至於季節調整的方法就十分複雜,我就不在此贅述了。(因為過程太複雜了我也懶得去研究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llowoc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