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馬後砲的整理,如果有錯誤或是講得不完備,請大家多多見諒,我只是想要提醒大家一些與自身相關的危機而已。

“所謂的景氣循環就是吹起一個又一個的泡泡,然後再眼睜睜地看著泡沫破裂。”
--人人都是財經大師

從問題的根源點開始討論,這一波的危機看似是從希臘主權債務為震央,首先要看的就是,爲什麼財政本身體質就不好的希臘,依舊能加入歐元區呢?依照規定,加入歐元區,每年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%,整體國債不得超過GDP的60%,白話一點解釋,你一年賺一百塊,那你一年不得花超過一百零三塊,你身上總共的債務不得超過六十塊。體質很不好的希臘,藉由與高盛的一筆合法邊緣的外匯交易,隱藏了十億的歐元債務,順利加入了歐元區。

然後呢,原本財政就很差的希臘硬著頭皮接下雅典奧運,財政狀況更為惡化,金融海嘯一掃過,體質好的國家都東倒西歪,何況希臘,更糟糕的是,希臘還被發現財政作假帳,國債比原本想像的還要高。於是希臘的國債岌岌可危,就要準備倒閉還不出錢來了。

原本這種事情發生在其他國家,可能會單純一點,宣布不還債,讓貨幣貶值,經過個慘澹的幾年,期待好轉。可惜事情麻煩就在於,希臘用的是歐元,他是歐元會員國的一份子,雖然他的GDP對整個歐盟來說微不足道,可是他的倒閉會影響的是信心,希臘就像是第一片骨牌,一但倒下去,後面的愛爾蘭、西班牙、義大利、葡萄牙,也都有國債窘境,如果歐盟不救希臘,那表示其他的會員國可能也不會被拯救,而這些會員國帶來的影響很大,持有這些國家的國債都將形同廢紙,那持有這些國債的國家,可能因此財政也會出現大幅赤字,產生再下一波的主權債務危機,所以希臘看似不能倒,這是信心問題。

希臘一倒閉之後引起的骨牌效應,也會造成歐元制度可能解體。造成這個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核心,除了希臘及各國本身財政不良之外,也還有許多觀察點,比如說:對於加入歐元區會員國的審查機制是否太差?對於前述加入歐元區的標準是否太低?因為許多會員國藉由經濟良好時的高成長掩蓋的問題,一但經濟惡化,債務就紛紛快速增加。當初是否應該研擬退出歐元區的機制?還有,各國貨幣政策雖然統一,財政卻依舊各自獨立,固然因為國情差異和政治因素,財政上必須有自主權,可是一但問題發生,單一的貨幣政策卻無法解決每個國家不同的狀況。

一切都是信心而已,最近十幾年的經濟活動,就讓我看到這樣的一個推論。

西元兩千年,大家相信網路事業的未來性將會不可限量,於是大量資金湧入網路事業,結果網路時代來臨的並沒有那麼迅速,於是信心破滅,人人抱頭逃竄,股市一落千丈。

美國聯準會為了挽救經濟,長時間把利率維持在低點,希望刺激資金流動,投資於經濟促進增長,結果長時間的低利率給予房地產一個發展機會,借錢買房子變得很容易,也因此刺激房價上漲,大家相信房價的未來不可限量,於是又一片欣欣向榮,甚至出現一堆衍生性金融商品(也就是雷曼兄弟賣的那些看不懂內容的債)。然而上漲總有限度,西元兩千零七年房價開始下滑之後,衍生性金融商品幫大家把損失擴大了不知多少倍,金融海嘯一來,大家都要抱著現金,卻找不到現金可以抱,金融機構於是紛紛垮台。

爲了重新從衰退中復原,各國紛紛擴大投資,並且為了增加流動性而大印鈔票,當然所謂的印鈔票實質上不需要什麼成本,電子時代,幫你戶頭加個零就等於是印了一堆鈔票,可是帳面上還是要舉債才能這樣做。然後景氣看來漸漸有回升,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強大,舉了許多債務,經濟的增長帶來的收入卻無法弭平支出,各國主權債務因此又爆發新的一波危機。

爲什麼最近的一些救助方案看不出效果?因為反反覆覆、猶豫決定的政策,根本無法帶給人信心。美國的債務也差點違約,提出新的財政政策要通過卻困難重重,兩黨的政治惡鬥讓人不能安定。德國必須要跳出來穩住局勢拯救希臘,縱使希臘倒了會讓情況更糟,德國民意仍大力反對協助希臘,歐債危機看起來也找不到答案。歐美不行了,那些發展中國家,尤其所謂的金磚四國或是五國,大部分還是要靠著歐美的消費來支持經濟,要在全球化的世界獨善其身,很難。

講這麼多,回頭看看台灣。縱使我們體質比希臘好,如果舉債繼續增加,倒債的問題並不那麼嚴重,只是不會有國家考慮來救我們,倒債期間頂多大家一起痛苦個幾年,大幅失業,然後在這幾年中有競爭性的產業出走,競爭原本很激烈的產業被競爭國打垮,內需傳統產業崩解重整,有錢人大幅度收購土地資產,社會福利幾近消失。不是台灣禁不起政治惡鬥而已,歐洲、美國都禁不起政治上的消耗,我們需要真正在改善體質的政策,而不是比賽開支票,從舉債去增加福利。

回到經濟的議題上,我們就是需要信心。要能相信未來的收入是穩定並且會增長,才敢在現在去消費去投資,否則人人都對未來帶著強烈的不安感,怎麼會願意去花錢呢?只是在這個輪迴之中,我們似乎只能在信心的循環之中,一次又一次去承受泡沫的破滅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llowoc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